保险业风险评估专家:新形势下的挑战与传统问题交织

时间:2018/5/23     来源:中国保险报网     作者:张爽

  近日,中国保险保障基金有限责任公司(以下简称“中保基金”)保险行业风险评估专家委员会第十六次会议在京召开,会议就2017年及2018年人身险、财产险及保险资金运用领域的形势和风险进行了研讨;对人身险行业开门红情况、非车险经营问题和资产负债管理监管规则对保险资金运用的影响等热点问题进行了专题分析,并对行业风险进行预警提示。

  人身险:结构调整期新业务下滑

  总体来看,2017年以来人身险市场运行平稳,转型改革进一步深化。一是人身险业风险保障水平稳步提高,2017年,寿险本年累计新增保险金额31.73万亿元,同比增长59.79%。二是保费收入调整性下滑。2018年1-2月,人身险行业实现原保费收入7757.11亿元,同比下降24.31%。三是续期保费大幅增长、新单期交保费占比大幅提升,期交保费成保费增长主要驱动力。四是行业转型升级持续推进,风险保障功能较强的业务稳步增长,投资型业务收缩;个险渠道平稳增长,银邮渠道大幅下滑。五是投资收益增长、准备金评估利率上行拉动行业整体利润大幅增长。

  专家认为,人身险市场以下风险点值得关注。

  第一,受产品结构调整、银行理财收益率上升等因素的影响,2018年人身险开门红期间保费收入出现了调整性下滑。1-2月人身险业原保费收入同比下降24.31%,其中新单保费收入同比下降超5成。专家认为,新业务下滑从多方面对人身险行业带来影响。一是营销员收入大幅下滑,导致营销员留存率下降,影响保险公司营销队伍稳定。二是人身险业满期给付与退保总量高位运行,部分公司中短存续期产品存量较高,现金流出压力较大,同时新增业务收入大幅下滑,流动性更为紧张。三是今年的保费增长不力将对今后的续期保费增速带来影响。

  专家认为,新业务下滑是多数公司转型过程中必经的阵痛,但不同公司受到的冲击程度差异较大。部分公司固有客户群体及客户需求难以在短期内发生转变,实现转型尚需较长的适应过程。随着开门红保费在全年保费中的占比降低,人身险公司将逐步调整至持续稳定的健康发展模式。

  第二,回归保障不是简单的产品切换,而是从多方面对公司提出更高要求。一是发展保障型产品对保险公司风险定价、数据收集等方面能力提出更高要求。二是保障型产品报销、给付的频率较高,对公司运营服务能力提出新要求。三是对营销渠道提出更高要求。部分公司对合作银行缺乏主导权,部分公司营销员人均产能较低,销售长期、期交保障型产品能力不足。

  第三,随着人身险业务逐步向期交化、长期化转变,负债久期将显著拉长,未来面临的利率风险加大。在当前利率上升的背景下,储蓄型保险产品吸引力减弱,日趋激烈的竞争压力驱使保险公司提高保险产品预定利率。由于保障型产品期限较长,其预定利率提升后将锁定较高的长期负债成本,如果未来利率下降,人身险公司将面临利差损风险。

  第四,行业面临重疾保险定价偏低等其他风险。一是当前重疾发生率呈上升趋势,但保险公司迫于竞争压力难以提高重疾险定价,可能面临定价不足风险。二是随着科技发展和医药卫生事业进步,人均寿命有效延长,加大了人身险公司长寿风险。三是税优健康险、税延养老险的启动给人身险公司带来巨大机遇,也对保险公司的产品精算、营运服务、系统支持等方面提出更高要求。此外,税优健康险的价格和保障设计受到严格管控,公司销售动力不足,影响了税优健康险的发展及政策红利的覆盖范围。

  财产险:非车险经营问题较多

  2017年至2018年一季度,产险业整体运行平稳。业务规模增速回升,2017年原保费收入超1万亿元,同比增长13.76%,今年一季度全险种保费增速达16.4%;提供风险保障大幅增长;净利润稳中略降;行业资本整体充足,所有产险公司偿付能力均达标。专家表示,财产险行业在车险费用、非车险经营和公司治理等方面暴露出诸多风险点。

  商车费改推行两年多以来,车险市场竞争激烈,费用率维持高位。2018年一季度车险综合费用率与上年同期持平。高费用率主要受手续费支出大幅增长影响,车险手续费增速远高于同期保费增速。

  非车险面临的问题更为复杂。随着商车费改的推进,车险市场份额逐步向非车险让渡, 2018年一季度非车险保费占比达到37.08%。专家提出,在竞争中,非车险业务费率持续走低,保险责任盲目扩大、销售费用不断增加,为财险业稳健经营带来很大风险隐患。多重因素作用下,传统非车险业务市场运行经济绩效不佳,财险业非车险承保普遍亏损。2017年,产险行业近七成公司非车险经营亏损。

  中小公司在非车险领域面临的挑战和压力更为明显,主要体现三个层面:政策层面,中小公司存在进入壁垒,难以满足重大项目招投标或开展特定险种承保工作所要求的条件。市场层面,一是商车费改导致的竞争外溢,非车险市场的竞争更加激烈。二是激烈的市场竞争培育出更多价格敏感型的客户,使得保险公司只能进一步压低费率获取业务。三是招标企业采用低价竞标方式,倒逼各家保险公司降低价格,甚至中标价格低于纯风险损失率,导致亏损。四是当前保险市场面临的欺诈风险较高,欺诈手段更加复杂,要引起高度重视。公司层面,一是公司战略不明确。多数中小公司没有找到自身的比较优势,未能明确自身专业方向,战略定位不准确,没有形成专业特色,风控能力不足。二是风险识别能力不足。非车险业务相对复杂,如保证保险还需要防范信用风险跨行业跨领域传递。大多数中小公司风险识别能力难以应对复杂的非车险业务。

  专家认为,中小保险公司应该从政策监管、战略管理和业务发展、经营管理等多个层面突破困境。

  此外,与会专家还提出了公司治理中存在的问题。一是存在股东越位现象。部分公司股权集中,一股独大,可能出现越位控制干涉现象。二是存在董事虚位现象。部分公司股东派出的董事为行业外人士,往往对行业知识、行业发展规律了解不深,外加身兼数职,容易出现“履职流于形式”的问题。三是内部审计在实际操作中不能很好发挥作用。作为公司治理的重要抓手,内部审计却往往是公司经营管理层下的职能部门,与它所承担的职责不完全匹配。因此,应该加大对公司董事、监事的培训,使其更好地履行职责,发挥作用。

  资金运用:资产负债管理新规将加强资产负债联动

  2017年以来,在“去杠杆、防风险”的监管政策及市场波动加剧、刚性兑付打破的背景下,保险资金运用的形势和风险发生了新变化。同时,资产负债监管规则的发布,对保险资金运用提出了新的要求。

  2017年以来,保险资金运用主要呈现三方面特点:一是资金运用规模平稳增长。二是资金运用收益率(不含独立账户)同比下降。三是保险行业资金配置更加多元分散。流动性资产配置比例大幅下降,定期存款占比下降,债券投资占比上升,其他投资占比持续上升。

  保险资金配置变动情况

  专家认为,当前保险资金运用的压力较大,存在资产端与负债端风险并存、国际形势与国内形势不确定性并存、短期投资压力大于中长期的特点。

  第一,资产端市场风险与信用风险交织。在中美贸易战、地缘政治局势不断变化等外部环境影响下,股票市场出现大幅调整,目前行业投资权益类资产的比重已大于20%,市场波动将对保险公司的收益率带来较大影响。同时,债券市场和非标市场信用风险的暴露,对保险公司响应风险事件的速度和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如何选择优秀的投资标的,建立强大的投后团队,实现投资项目的穿透式管理,是防范和化解信用风险的关键。

  第二,负债端风险给资产配置带来压力。2017年以来,保险行业告别了高速增长的时代,今年一季度行业开门红未达预期,保费流入大幅减少,现金流压力一定程度上传导至资产端。同时,对销售短期产品为主的保险公司来说,面临着预期现金流和实际现金流出现较大偏差的问题,对资产端资金配置节奏带来较大压力。

  第三,长期股权和另类投资面临估值风险。由于估值没有唯一标准,估值可能存在的问题包括三个方面。一是估值平滑处理,当保险公司在不动产或非上市股权赚取较多利润时,往往不愿意一次性释放至财务报表上,会做估值的平滑处理。二是虚假估值增值,有些保险公司销售高收益产品后,为使当年的账面财务收益覆盖负债成本,会通过非公开市场的股权或者另类投资进行虚假估值增值。三是减值损失计提不足。部分资产刚投资时已经出现减值,出于投资团队绩效考核需要或利润管理需要,保险公司不愿意计提减值损失。后两个估值问题需要重点关注。

  此外,与会专家表示,《保险资产负债管理监管规则1-5号》的发布,将对保险资金运用带来深远影响。保险资产负债监管规则要求保险公司将资产负债管理前置到战略规划中,把整个资产负债管理的重要性提升到保险公司最显著的位置,促进保险公司内部分散的工作协调集中至统一的平台,对整个行业的经营理念和资金运用将产生多重影响。

  专家提出,保险资产负债监管规则也对保险公司的战略资产配置和战术资产配置提出了更高要求,将促进保险公司在资产配置时不仅关注期限的监督,还关注资产负债性质上的监督。

【新疆保险网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仅供读者参考,产生风险自担,并请自行承担全部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