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杂宏观形势下 保险资金管理配置的方向与策略探讨

时间:2019/7/11     来源:中国保险报网     作者:宋向前 陈一江 孙可意

  中国经济面临变局

  结构调整大势所趋

  在复杂多变的国内外政治经济局势中,中国必须在充分凝聚的改革共识下,找到一条行之不变的发展主线。在未来中长期的经济调整中,金融供给侧改革必将带来宏观经济的三大转轨。

  其一,脱虚向实,走向实地。中国过去几十年的发展,很大程度是一种货币现象。M2的发行规模已经是20年前的20倍,资本市场的总市值也跃居全球第二。但高负债催生的粗放增长带来了众多必须要靠去杠杆、清泡沫才能够消化的问题。这一阶段的市场出清必定是基于行业、企业、企业家多个层面的;

  其二,大产业转型,新产业兴起。转型之痛可能持续良久,地产金融等旧动能普遍失速的环境下,中国也正在积极寻找新动能的归属。进一步来说,当前全球各国都站在“产业升级与技术进步”的风口浪尖,国家金融体系如何在这个过程中合理配置资源,是新经济转型的关键因素之一;

  其三,间接融资增缓,鼓励直接融资。十九大以来,党中央国务院大力推行放管服,秉承着“政府找事儿,企业省事儿”的原则,鼓励企业直接投融资,激发市场活力,更公平公正的营商环境让恒产者更有恒心。

  外部全球博弈、动荡加剧,新旧动能的转换箭在弦上,新经济结构化势在必行的背景下,保险资金凭借其巨量的资产规模、稳定的资金来源、长期的投资久期,日益成为中国经济的稳定器和压舱石。

  (1)巨量规模:18万亿总资产规模,保险资金稳人心

  从资产规模上看,18万亿的巨量资金,不论从技术层面或情绪层面,险资成熟稳重的每一步,都为带来市场掷地有声的回音。

  截至2018年底,全国保费收入规模约4.6万亿元,增速9.97%;我国保险行业总资产规模达到18.33万亿元,增速仍保持在9.45%。根据2018年的市场统计,保险资金是债券市场的第一大机构投资者,尤其在长期债券市场的纵深优势明显,投资体量冠绝行业;在基金及股票的市场配置方面,保险资金更是基金投资领域的第一大机构投资者,在股票市场上的投资规模也高居次席。

  在如此巨量的负债端收入及资金规模体量之下,保险机构需通过合理的资产管理,促进保险资金更好地保值增值,在实现保险公司收益长期稳健的基础上,进一步发挥其对资本市场和实体经济的稳定器作用。

  (2)资本市场:市场稳定器,引导其价值发现、健康发展

  从对资本市场的影响上看,险资长期稳定的特性有助于引导市场的价值发现,对股票资产的配置可为A股市场带来可观增量资金,从资本面和情绪面上稳定金融市场。

  一方面,保险资金的巨量规模在A股市场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截至2018年底,保险资金投资股票及证券基金的规模已经达到1.9万亿,在A股流通市值中占比5.45%;另一方面,保险资金的投资方向和风格取向与市场同频共振,长久期的价值投资风格利好大盘、价值型资产,能够从全局上有效稳固资本市场的资金底盘。

  (3)实体经济:长期资本、灵活配置,助力经济脱虚向实

  在政策的全面引导下,险资以长期的资本力量哺育优质企业,并在权益、另类等资产类别上灵活配置,对于经济脱虚入实的贡献持续提升。

  一方面,保险资金因其规模大、期限长、来源稳定的特点,天然追求长期资产的安全性与流动性,这能够为实体企业提供更多长期资金;另一方面,2017年至今,监管层大力引导保险资金服务国家发展战略,拓宽保险资金支持实体经济渠道,取消了保险资金开展股权投资的行业范围限制,鼓励险资参与化解上市公司股票质押流动性风险,加大保险资金投资优质上市公司力度等。因此,适当给予资金运用创新试点、产品试点等鼓励政策,有助于引导保险资金更好地发挥长期稳定的优势,帮助实体经济去杠杆,提升直接融资和股权融资比重,促进国家经济脱虚向实。

  保险机构资产管理配置的现状与趋势

  (1)险资管理配置的现状与特征

  在各大资金类别中,险资具有三大鲜明特征:久期长、稳收益、重产业。尤其是在近两年的经济转型中,保险行业大力发展保障性业务,其投资端的三大特征更彰显其在金融市场长期优质资金的黄金地位。

  第一,体量大、投资期限偏长。2018年中国保费收入总规模约4.6万亿元,保险行业总资产规模达到18.33万亿元,其中占比较高的寿险、健康险等保险产品的存续期较长,保费收入相对稳定,而保险资金的久期一般超过10年,这一特性决定了其长期价值投资者的定位。

  第二,追求长期稳健的收益。保险公司投资收益率是保单定价参数的一部分,保险投资采取基础负债管理模式,第一目标是为了满足预定利率的条件,实现投资收益率对保单预定利率的覆盖。因此,保险机构天然追求长期持续且稳健的收益。以股票配资为例,险资稳健持仓主板,配比超过90%,而在中小创股票的配置上,多以细分行业的龙头投资为主,稳健利益收割者的形象跃然纸上。

  第三,重视战略与资产安全,布局大健康产业。保险公司需要根据未来的理赔情况、退保情况等预期,合理安排现金流,保证未来资产端的现金流入覆盖现金流出,因此相当重视资产安全;此外,中国健康服务和医疗生态系统面临复杂的市场环境,保险后市场的商业模式正处于探索阶段。监管体系放松和市场需求进一步促进险资布局医疗健康领域等保险后市场。

  (2)保险资金的配置模式现状分析

  保险资金的配置端,主流机构始终秉承着“固收为主、股票平配、另类探索”的十二字方针,这也基本符合险资在金融市场的角色定位。

  从管理主体上看,险资以保险资管子公司模式为主。全球保险资金管理模式主要分为三种:保险公司自身设立投资部门、设立保险资产管理公司、委托第三方投资管理公司。我国保险资金管理主要采取设立保险资产管理公司这一模式,2018年保险资管模式对应的资金管理规模占比高达80.83%,绝对领先。

  从配置结构上看,偏爱固收,主动管理能力偏弱,未来权益类资产空间大。目前我国险资配置以偏被动管理性质的固收产品为主,占比达到34%;而主动型的权益资产投资比重仅有12%,仍处较低水平。对比美国等保险业相对成熟的市场,中国险资配置在主动型权益类资产上有较大提升空间。

  从内外部环境来看,内部经济形势不明朗,结构转型在途,政策引导接连不断;而外部全球风险趋同,优质资产难觅。全球环境面临着从风险资产波动、经济发展周期、宏观政策导向、利率与货币政策方向上的驱动,而国内政策对于险资配置的指导也更为积极。保险资金资产负债匹配愈发规范化,负债端税收递延保险产品落地,资产端修订资金运用管理办法;而在险资的配置方向上,政策也更倾向于引导险资在安全边际可控的前提下,配置主动性的权益资产,鼓励实体经济投资。

  总结险资配置的核心诉求,可精炼概括为“严防下行风险,获取增厚收益,追求长期稳定可持续”。正如前文所述,险资对于资产负债配置的要求极高,对于下行风险的规避和严控,是其配置策略上首要考虑的因素。负债成本刚性的前提下,保险公司的费差损均需资本金买单,而基于当前的偿付机制,险资的资本金占比需控制在投资资产的10%以内,吸损的能力有限;其次,险资更需在资产端谨慎争取增厚收益的上行机遇,并越发重视收益的长期、稳健、可持续,以期在期限上与负债尽可能匹配。

  险资配置模式转型的策略

  宏观环境上,内部股债汇三杀,资产价格波动率提升,以及外部国际市场灰犀牛频现、贸易战加剧格局动荡的长期困境下,中国经济走入结构转型的阵痛期;相对应地,得益于险资体量大、久期长、稳收益、重产业的布局思路,国内政策层面对于险资配置的指引,则主要集中于主动性的权益与另类资产的引导投资,积极促进险资在经济结构调整的大趋势下,发挥对中国经济的稳定器和压舱石的作用,加强资本脱虚向实的流动,在暴风雨中稳定航向。

  在格局日渐明朗的投资环境下,险资配置的策略与方向均需要适时而动,与经济结构的宏观调整同频而行。具体来说,险资配置应当从以下三个方面转向,即偏向多元分散的主动性权益及另类投资,积极配置与资产负债特征相匹配的消费类资产,围绕保险进行战略性的全周期产业布局。

  (1)转模式:多元分散的主动性权益及另类投资,纾困实体经济

  一方面,从偏被动型的固定收益转向更为主动的多元分散权益投资,是下一阶段险资配置的重中之重。从利率下行、信用风险增大的收益格局来看,固收的收益中枢正在下移,而监管层出台的IFRS新会计准则逐渐加强对于长股投和高股息的要求,交易类权益资产减少,“权益类与持有类两增长”或将成为险资配置模式转型最核心的方向。

  另一方面,截至2018年底,险资在另类资产(债权投资计划、股权投资基计划、资管支持计划等)的配置规模达到6.4万亿元,占比显著提升至39%。尽管债权计划仍占绝对主体,但主动性的股权投资地位显著抬升。进一步分析,在另类投资的模式选择上,自2018年监管对险资的股权另类资产配置政策放宽以来,合伙制基金的股权投资方式一骑绝尘,通过股权投资合伙企业(有限合伙)进行股权类投资的投资规模远高于股权投资计划。

  更进一步,政策层面上对于险资配置长期权益资产的倾向也颇为明显。2017年,财政部修订并发布新企业会计准则,对金融工具的分类和计量方法、金融资产的减值等内容进行了修订,全面对接IFRS9。旧准则下,可供出售资产在不交易时对利润表没有影响,当需要释放利润时,可以通过卖出资产,将价差计入当期损益;但新会计准则实施后,原有分类中可供出售类金融资产被删除。若划分为交易性权益,其价格波劢会直接影响到当期利润。基于此,险资必须在2021年1月1日的最晚时限前,逐渐调整适应其配置策略,即加大对高分红、长期性的权益类资产的配置力度。

  因此,在模式转向的配置策略上,险资应当通过综合运用多元化策略来满足投资目标,降低收益波动性,并以长期价值投资的定位,赋能权益资产多元化配置,重点关注长期股权投资、高分红且现金流稳健的优质权益类资产,调整资产配置的结构,加强主动性的资产管理。

  (2)择行业:三大特征高度契合,消费产业是险资权益投资首选

  在权益及另类资产端的具体配置上策略上,保险资金的特征决定了其安全边际较高、现金流良好、长期收益稳健的价值型资产偏好。从这一配置需求出发,我们认为消费产业是股权类资产配置的极佳选择之一。

  投资先看大宏观。毋庸置疑,消费产业已经成为中国经济维持稳定的核心拉动力与未来引擎。在对经济的拉动中,不论从GDP贡献率还是从对GDP增长的拉动百分比中,消费始终占据重要的地位。2008年以来,进出口对于GDP增长的驱动作用已经微乎其微,而消费的贡献则稳定上扬,在三驾马车中角力致胜。

  投资其次观历史。美国经济动荡的1957-2003年中,投资收益排名前20位的股票中,消费占比55%;中国A股上市超过15年且投资收益排名前20位的股票中,消费占比约为40%。因此,消费产业在经济动荡时期仍彰显出长期的价值导向,辅之收益稳健,现金流稳定、分红率高,具备穿越长周期等特征。

  投资最重看长期。麦肯锡预计,2030年,中国对全球消费增量的贡献将达到30.68%,居全球之首,几乎是美国和西欧的加总。毋庸置疑,中国市场消费者数量基数大、中上阶层日益扩大、居民收入持续上升。在这一全球增长最快的单一消费市场中,长期的消费产业布局,必将显著提升险资的长期投资回报率。

  基于以上对于消费产业的优势分析,并结合保险资金的配置特征,我们更深入地探讨了二者在资金特点与体制上的高度契合。

  第一,收益长期稳健。消费投资具有典型的抗周期特征,长期收益的稳健性与持续性较强;保险资金由于存在预定收益率的限制,需配置收益稳健的资产;同时,消费产业在长期稳健的收益体系下更能做到轻资产、高周转,存在显著的整合并购优势,“进可攻、退可守”;第二,长久期效应。长期看多中国内需经济的环境下,消费行业优质标的的投资享受行业与企业的“戴维斯双升”的显著长久期效应;保险资金受限于资产负债两端的久期管理,负债久期提升需配置更多长期价值投资类别;第三,现金流优质、分红率高。消费品企业不存在大规模的资产投资,且在销售端能够快速实现现金回流,分红率冠绝其他行业;险资在政策及管理模式上更偏向于高分红、稳定现金流的资产;第四,脉络可寻,投资高效。与高科技等产业相比,消费与百姓生活息息相关,在日新月异的变化中,其商业逻辑依旧相对简单可验证,脉络清晰,风险可控。这也适宜险资长期大体量的优势,保证了管理决策高效。

  (3)定赛道:产业投资围绕保险行业,全生命周期布局

  对于保险行业而言,投资不仅仅意味着博弈与资本,险资所肩负的产业使命,上升到社会责任视角,更关乎于国民颐养天年的未来。随着国内人口结构老龄化的趋势不断加深,险资围绕保险主业开展的“医养康宁”,及进一步延伸至全生命周期的产业布局,最能彰显其独到精准的投资眼光。

  目前险资配置的重点产业,集中于老年后的“医养康宁”,包括泰康、人保、平安、新华等传统主流保险公司都在争当“大健康产业先锋”。但从全生命周期的角度看,产业资产配置的视野还有更多的外延与扩展。我们从两个视角来细致阐述“全产业生命周期”这个问题。

  首先,保险公司资产负债两端广泛服务于B端企业与C端消费者。一方面,B端用户存在生产、供应链、渠道流通等诸多可变的服务环节;另一方面,C端消费者对于保险的消费场景非常多元,全面覆盖了生老病死、衣食住行的各个阶段。险资可通过投资B端企业,并布局C端用户的一生消费周期,构建适用于保险服务的多样消费场景,分享B、C两端用户的价值链加成。

  其次,保险核心产业衍生的需求可以细分为内外两个层面。内部是全产业链的医养大健康,即与保险公司的核心业务天然相关的产业,比如综合医护、养老地产、家政福利、文化服务、养老金融等大健康领域,主要覆盖生命后期产业;而外部则可概括为全生命周期的消费人生,包括终端用户贯穿一生的饮食健康、运动健身、家庭服务、教育保障、文化娱乐、出行安全、财富管理等保险负债端产品均可覆盖的方方面面。这些产业的市场规模都在万亿级别以上,长期市场空间极为广阔。同时,在全生命周期的产业布局中,险资能够获取全方位的消费者生命周期数据,并结合技术创新反哺主业,形成有序健康的产业闭环。

  (作者单位:宋向前,加华资本管理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陈一江,新华保险投资部总经理;孙可意,加华资本管理股份有限公司)

【新疆保险网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仅供读者参考,产生风险自担,并请自行承担全部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