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险管理的发展与未来

时间:2019/9/6     来源:中国保险报网     作者:王和

  长期以来,风险,尤其是自然灾害风险,一直是困扰人类社会发展的重大威胁,人类社会的发展史就是一部与风险抗争的历史。风险认知是风险管理的前提和基础,随着科技的发展,人类社会将迎来风险认知的新时代,这个时代最重要的逻辑是认识并敬畏因果关系,因为,我们将不断靠近真相时代。

  面向未来,风险管理的核心轴,将沿着“信息”,或“数”的维度展开,因为,风险,从某种意义上讲是“信息不对称”,而今天的信息,已被“数”取代。在互联网重构时空的背景下,将重新定义“不确定性”和“风险”,给了更加开放、多维和系统的风险管理以可能。同时,在科技赋能的背景下,风险管理将实现理论创新,继而推动迭代进步,使传统的风险管理理论和框架,面临越来越严峻的挑战。

  从根本上看,科技改变的不仅是技术,更有风险文化。一是敬畏,即敬畏自然,核心是从“人定胜天”到“天人合一”。二是韧性,即智慧管理,核心是“刚柔并济”、“进退有度”和“和合共生”。三是减量,即减量管理,核心是反思“等量管理”,从静态、被动和消极到动态、主动和积极,其核心是科技赋能,创造价值。

  一、风险认知的改变

  这个时代,科技带来的最大改变是认知科学,并引入一个全新的概念:真相时代。挑战了传统风险管理的理论、技术和能力。

  科技改变认知科学的本质是思考并回答:世界的构成与逻辑。早在公元前,古希腊的哲学家就在思考这个问题,例如,毕达哥拉斯就提出了“万物皆数”,“数是万物的本质”和“存在是由数构成”的观点,随着量子理论和大数据技术的发展,人们渐渐认识并折服于古圣先贤的远见卓识。

  几乎是同一时期,中国先哲也认识到数与世界的关系,即存在一种数学秩序,并提出“极其数,遂定天下之象”论断。这一论述,可谓是对“大数据”最早和最精辟的概括,其背后隐含着人类认知从量变到质变的可能与逻辑,更揭示了世界的原始存在。同时,中国人还提出了驾驭自然之道,即“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

  随着科技的发展,人类将迎来“新轴心时代”,这个时代的最大特点是科技推动了基础理论的发展,而理论的发展进一步推动了科技的进步,并改变风险、认知与管理。

  从本质上看,风险管理属于认知科学的范畴,因此,当科技改变认知科学的时候,势必改变风险管理,尤其是“全息”、“敏感”和“传染”等概念的出现。从风险管理的角度看,科技具有“双刃剑”的特征,在提升风险认知,改善风险管理的同时,也会带来的新的风险,科技风险将成为新兴风险的主要形态。

  如果说风险管理属于认知科学,而认知科学属于计算科学,那么,风险认知与管理也属于计算科学范畴,因此,数据、算法和算力将成为风险认知计算的核心要素与能力。

  就风险,尤其是自然灾害风险管理而言,“数据可能”的关键取决于感测技术的进步,无论是遥感技术,还是气象雷达,无论是物联网,还是5G技术,均给相关数据的采集与传输以全新的可能,并迎来全量、实时、高维和免费的数据新常态。同时,数字化也将从“后数字化”逐步过渡到数字化的“与生俱来”,“数字生命”和“数字社会”将成为两个重要表现形式。

  数据的极大丰富,为“算法解决”提供了基础条件,即人们能够更好地理解风险逻辑与机理。风险的本质是一复杂系统,神经网络技术的出现给了解释复杂因果以可能,继而人们可能为风险和风险行为建模,其基本路径是通过解构,发现风险及其机理,通过重构,改善风险。

  最终,起基础性和决定性作用的是算力,包括规模与速度,如量子与超级计算。计算能力的发展从CPU、GPU到TPU,从集中(云)计算到分布式(边缘)计算,以更加直观和现实的形式,让人们理解时间压缩空间,速度等于可能,面向未来,就风险管理而言,算力,即能力。

  此外,“数字孪生”是风险管理需要高度关注的概念,这一技术的哲学基础是万物皆数,本质是构建一个形影相随的管理模式,包括了初始构建与动态感应。就构建技术而言,前数字化和物联网将成为基础和关键。面向未来,最终可能实现镜像反映和心灵感应,并成为风险管理新思维与路径。

  二、风险管理的改变

  这个时代的最大特点是科技赋能,科技赋能的最大特点是改变了人们对时空的认识和利用。当时空被重新定义之后,将从根本上改变风险认知与管理。

  面向未来,风险管理面临全新的挑战,具体表现为:“感知”引发敏感性,“连接”强化系统性,因此,需要特别关注“新蝴蝶效应”的管理。同时,就风险管控而言,面临的最大挑战是效率,尤其是社会总效率,即许多问题往往不是能不能,而是要不要。可以断言:风险管理的“范式革命”即将到来。

  这个时代,科技的进步集中体现为“三个更加”,即更加透彻的感知,更加全面的互联互通和更加深入的智能化。就风险管理而言,“三个更加”,首先,是改变了人们对时空的认识和利用,其次,是为风险感测与干预提供了更加敏感、实时和互动的能力,第三,是不仅提高了效率,更创造了可能,最终催生出新的风险管理模式,包括在信息获取、数据分析、风险预测、干预和反馈等方面。科技改变风险认知的同时,需要重构风险管理的理念、模式与技术。

  首先,是“扩大时空”。随着社会、经济和技术的发展,尤其是互联网的出现,传统风险单位的概念被扩大,这种扩大不是“本体”的概念,而是“范围”和“影响”的概念,即风险将受到更大时空范围因素的影响,尤其是在“全球化”和“供应链”概念下。因此,需要在一个更大的时空背景下来思考、观察和管理风险,同时,扩大时空也给了认知、评估和管理风险以全新的可能,能够更全面和科学地认知风险。“扩大时空”挑战的不仅是理念,更重要的是能力,其核心是“跨界能力”,不仅需要跨学科的协同和合作,更需要一种融会贯通的视角、思维和创新能力。

  其次,是全息视角。“全息”的本质是多维呈现,传统的风险认知往往是平面的,数字化带来的变化是全息维度,给了更加多维、立体和动态地观察和管理风险以可能。同时,全息技术为观察和解读不同风险因素之间的相关性以更加直观的视角,特别是赋予“穿行测试”以全新的可能。此外,全息技术为解决数据质量问题提供了全新的思路,给数据的“自验证”提供可能。

  第三,是动静结合。从传统风险管理,尤其是保险的视角看,风险评估,包括保险精算大多是基于“静态信息”和“历史信息”。静态和历史数据,具有相对稳定的特点,为归因分析,揭示规律,预测未来提供了坚实的基础。但从风险发展的趋势看,风险环境和因素均发生了巨大变化,因此,实时和动态信息成为风险管理的重要基础,相应的数据获取能力就成为了关键。面向未来,风险管理需要动静结合,并形成一种互补与互动,用历史评估变化,用变化发展历史。一个最典型的实例是保险的“生命表”,历史数据固然重要,但与寿命、疾病和医疗相关的实时数据更重要,因此,基于实时数据维护的“动态生命表”将成为人身保险经营的新基础。

  第四,是内外双向。传统的风险管理,特别是风险成因分析,更多是基于“由内而外”的思维模式,即通过研究和分析“致灾因子”的内在机理和动力系统,构建风险与损失发展模型,继而进行风险的研判和预测。随着现代科技,特别是各种感测技术的发展,人们可以更多地“由外而内”地观察、发现和捕捉事物更加细微的变化,如地质灾害的管理,可以通过在地表设置感测设备,或者是通过卫星遥感技术,实时观察地球的“微表情”,通过这些实时、动态和高精的信息,就能够更加准确和快速地做出研判和预测。面向未来,需要构建风险管理的“双向思维”模式,通过“内外结合”和“优势互补”,打造风险管理技术的新框架。

  第五,是链性管理。随着“真相时代”的到来,给了人们认识、理解和接受“因果链”,以更加直观和感性的体验和感受。就风险管理而言,“灾害链”是观察、接受和管理风险的重要视角、方法和路径,通过对风险的“链性”进行干预和管理,能够有效提高风险管理的效率。同时,“经济链性化”是大趋势,包括经济生态链、产业链和供应链,经济的“链性”特征,是基于全球产业分工理论,但随之而来的是高度的相关性,导致了“一荣俱荣,一损俱损”的现实,这种风险传染的特征,超越了传统的风险管理的地域局限,给风险管理带来全新,且严峻的挑战。如“东日本大地震”就给了千里之外的中国汽车产业带来的严重的影响。面向未来,“链性管理”应成为风险管理的重要思路和方法,不仅是灾因管理的视角,还有损失管理的视角。

  第六,是敏捷管理。随着社会和经济的更加全面互联互通,“风险链性”特征越来越显著。因此,风险的敏感性和传染性成为风险管理的重点和难点,而“速度”成为了关键因素和能力,包括风险的发现和反应,策略和处置,实施、评估和反馈的速度,采用简单的预案管理和传统的迅速反应已不能适应未来风险管理的需要,其本质是认识并接受:人,已难以适应风险世界变化与管理的需要,因此,需要打造基于技术的智能化解决方案。面向未来,需要更加“敏捷”的管理能力,包括更加敏捷的风险感知能力和更加敏捷的风险自动处置,特别是基于智能合约的风险处置、反馈和调整能力。

  最后,就风险管理而言,科技带来的改变不仅是能力的提升,更将改变传统的理念,乃至理论。因此,风险管理也需要与时俱进,重塑技术架构,开启风险管理的新时代。

【新疆保险网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仅供读者参考,产生风险自担,并请自行承担全部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