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友刚:健康险经营逻辑再思考

时间:2021/10/20     来源:中国银行保险报网     作者:王方琪
  近年来,健康险市场发展迅猛,机构之间的竞争也日趋激烈。2020年健康险保费达8173亿元,较2010年的677亿元增长12.06倍,10年间复合增速25.4%。到2025年,健康险市场规模有望超过2万亿元。同时健康险的赔付支出也大幅增加,2020年健康险赔付支出为2921亿元,占人身险赔付支出的42.0%,较2010年264亿元增长11.06倍,10年间复合增长率达24.4%。
  
  随着一系列关于健康领域的政策出台,健康险业务迎来新的发展机遇,保险机构、中介和互联网平台等主体都在争相加码布局。在政策红利下,行业主体如何构建医疗健康生态,如何抓住行业发展机遇?
  
  平安健康险党委书记、董事长朱友刚认为,当前健康险业务有独特的经营逻辑。行业需要更新理念,沿用传统重疾险的“三差”逻辑来经营健康险特别是医疗险行不通,医疗健康管理和医疗保险结合才能沉淀价值。应该走健康管理和服务驱动的专业发展道路。
  
  健康险“江湖”:关注保障缺口,走专业化道路
  
  北京保险行业协会发布的《北京健康保险市场分析报告》显示,仅北京地区在售的健康险产品就高达5000多款,但产品同质化非常严重。朱友刚认为,健康险市场还有许多待开发的领域,如面向60岁以上老年人的保险、带病体人群专属保险等,行业主体需要着力解决消费者“买不起”和“买不到”合适健康险的问题。
  
  “我们需要正本清源,鼓励真正的创新,遏制导致市场乱象的恶意竞争,真正将好事办好。”朱友刚说。
  
  参考国际经验可以发现,在健康险经营较好的欧美市场,健康险大多实施专业化经营。同时专业健康险公司通过在医疗网络、医疗管理、健康管理上持续发力,实现对疾病风险、医疗风险以及医疗费用的精准管控,持续降低死亡螺旋风险。
  
  应对挑战:回归客户需求,融入社保体系
  
  朱友刚在平安任职超过27年,2020年12月由平安产险赴任平安健康险。不同的行业经历,给了他观察健康险的全新视角。
  
  朱友刚认为,“目前看来,健康险经营的颗粒度还没有那么细,消费者满意度还有待提升。重保费轻专业、重保障轻服务、有服务无体验,是当前健康险行业面临的三个突出挑战。”
  
  为何消费者对健康险业务满意度低?朱友刚认为,或许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寻找原因:
  
  一是消费者对健康险的认识不足。对于健康险的定位、作用等一些基本常识,消费者认知还比较浅,认为有了社保,健康险可有可无。
  
  什么是健康险?重疾险与医疗险有什么区别?已经有了社保、惠民保,还有必要买百万医疗吗?生了病还能买健康险吗?去哪买?哪家平台靠谱?诸如此类的困惑,在消费者购买过程中一直存在。
  
  二是消费群体分层而健康险产品单一。保险业的根本任务是服务民众,一切业务都应从消费者需求出发。
  
  中国有庞大的人口基数,但各地区经济发展不平衡不充分。在宏观经济转型和新冠肺炎疫情的冲击之下,消费升级和消费降级同时发生。对于消费升级的客群,健康险如何满足需求;对于消费降级的群体,又如何提供高性价比的产品和服务,需要深入思考。特别是在广大农村地区,普惠型保险应该有更大作为。
  
  而现实是,现有健康险产品在设计的时候,对消费者的分类不细致,市场上健康险产品同质化严重,服务标准差异化较小。
  
  三是健康险还未真正融入多层次社会保障体系。无论是基本医疗保险,还是商业健康保险,都是国家社会保障体系的组成部分,而很多人存在一个误解,认为基本医疗保障是国家的,商业保险是保险公司用来赚钱的。其实,从保障的角度看,二者没有本质区别,都是国家多层次保障体系的组成部分,两者应该统一内涵和外延。
  
  从数据来看,商业保险还没有发挥出应有的作用,这是行业努力的方向。根据2019年全国基本医疗保障事业发展统计公报,以及2019年我国卫生健康事业发展统计公报,在我国的医疗卫生支出中,社保支出占了57%,商业保险支出只占6%。而在美国,社保支出占了49%,商业保险支出占比高达40%。
  
  对比之下可以发现,我国健康险未来发展空间巨大。
  
  回溯本源:旧认知不能指导新现实
  
  回归到健康险行业自身的经营规律,朱友刚认为,行业对健康险风险的认知有待提升,特别是对医疗风险的认知还停留在表层。
  
  从风险因素来看,健康险特别是医疗险与寿险有着显著不同。寿险主要关注死差、费差和利差,而影响健康险发展的因素则更复杂,如人的生活习惯、疾病图谱的变化、医疗水平、医疗通胀、医疗欺诈等。
  
  随着医疗水平提高和物质生活改善,与20年前相比,中国人的疾病图谱已经发生了重大变化,有的疾病在消失,有的疾病在新增。从各家保险公司的赔付数据可以看出,恶性肿瘤是最高发的重大疾病,其次是心脑血管类疾病。从年龄分布来看,疾病年轻化趋势明显,恶性疾病和罕见疾病发生率也在快速上升。
  
  现代人普遍生活压力大、工作节奏快,亚健康群体庞大。而体检越来越普及,医疗科技越来越进步,使得疾病早发现,也客观上造成疾病发生率提高,带病体人群增加。除了身体上的疾病,现代人生活压力大,精神类疾病也逐步增多。
  
  从定价因素来看,医疗险的定价因素也远比其他产品复杂,它不仅要考虑疾病的发生率,还要考虑消费者行为、医疗费用管控、地区差异等因素。近年来,医疗通胀和医疗控费难对健康险业务风控提出更大考验。
  
  《2019年全球医疗趋势调查报告》显示,2019年全球的毛医疗通胀率为7.6%,中国的毛医疗通胀率高达10.7%。据朱友刚介绍,2021上半年调研时发现,北京市公立医院国际部和私立医院医疗花费均有增长,且医疗花费上涨的趋势是长期的。随着质子重离子、CAR-T等新疗法层出不穷,医疗花费也水涨船高。
  
  朱友刚称,经营健康险业务,需要对其风险因素和定价因素进行重新认知,当我们的认知还停留在传统的疾病发生率上时,就无法赢得未来。
  
  注入新理念:走医疗健康管理驱动的专业化道路
  
  与传统寿险相比,健康险经营更复杂,对专业性要求更高。朱友刚认为,健康险经营要回归底层逻辑,遵循生命科学的基本规律,走专业化发展道路。
  
  从人才结构来看,国外专业的健康险公司配有健康、医疗、药学、营养、康复、精算、大数据、人工智能等多方面人才,而我国健康险业务的从业人员绝大多数是传统保险人员。
  
  从这个角度讲,专业健康险公司应该配备“保险里懂医疗、医疗里懂保险”的专业人才。设计健康险产品,要从人的生命、疾病的机理、诊疗的机理、康复的机理等方面着手,了解其中的风险,然后去设计产品和服务,而不是先设计一款保险产品,再去覆盖疾病。
  
  朱友刚说,“原来保险是个框,只要有保费,什么病都能装。而现在,出发点应该倒过来,转变经营方式,走医疗健康管理驱动之路,而不是走保险保障驱动之路。”
  
  据朱友刚介绍,平安健康险已经搭建了两个重要体系:一个是专业的医疗管理体系,该体系聚焦专门的病种,包括恶性肿瘤和慢病,以患者为中心,做全病程的医疗服务。一个是专业健康管理体系,做疾病早筛、早诊、早治,同时推广运动管理、膳食管理等,减少发病率。通过该系统,既可以管理好健康体,也要管理好亚健康体、慢病体、疾病体。
  
  走专业化道路并不容易,朱友刚称,平安健康险愿意做这样一个试验田,为中国健康险高质量发展贡献一份力量。
【新疆保险网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仅供读者参考,产生风险自担,并请自行承担全部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