营业中断险的困境与思考

时间:2022/5/6     来源:中国银行保险报     作者:王瀚洋
  今年3月至今,上海市正经历着一轮较严重的新冠肺炎疫情。除了突出的公共健康危机,由于很多产业链上重要企业的总部或工厂坐落于上海市,本轮疫情也造成了较大的经济损失。根据国家统计局4月18日发布的数据,3月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实际增长5%,较1月和2月累计增速回落2.5个百分点。
  
  为了发挥金融机构的风险保障功能,分担停工停产带来的巨大损失,上海市人民政府办公厅于3月29日印发了《上海市全力抗疫情助企业促发展的若干政策措施》,其中,关于“扩大因疫情导致营业中断险等风险保障的覆盖面”的要求,让营业中断险再次回到公众的视野。
  
  占比低、补偿少
  
  “营业中断险”是企业财产保险的一个附加险种,扩展承保企业因保险事故发生所导致的利润减少等间接损失。疫情暴发以来,在政府和保险公司的共同推动下,各种覆盖疫情相关损失的营业中断险产品陆续上线,保障企业按政府要求停工停产或按政府要求进行隔离,造成企业人员工资、隔离费用、产品毛利润损失的赔偿。然而,营业中断险仍然存在市场规模小、投保率低的问题。根据能找到的银保监会统计数据,2021年1-11月,企业财产保险实现原保险保费收入494亿元,占财产险公司原保险保费收入的3.97%,相比疫情前2019年占比3.6%并没有显著变化,而在这当中“营业中断险”的占比更是微不足道。
  
  疫情暴发至今已近三年,绝大多数服务业企业仍然没有购买营业中断险,究其原因,我认为有以下几点:一是就单个企业而言,保费相对较高。即使考虑到政府的保费补贴,目前营业中断险的保费仍然高于企业的支付意愿;二是目前“营业中断险”对疫情造成的损失,补偿金额大多按固定津贴形式,尚未与企业实际损失挂钩。比如,一款针对中小企业的“营业中断险”规定,投保企业若在复工期间出现因店主或员工确诊而被政府要求暂停营业,则可获得最高每天3000元、最长15天的营业中断保障金。而这样的赔偿期限和赔偿金额,显然无法为复工的企业提供充足的保障。
  
  改进措施
  
  面对这样的困境,笔者有以下三个方面的思考和建议。
  
  第一,相比于一般的导致营业中断的意外事件,如火灾、洪水等,疫情表现出较高的跨期相关性和较长的持续时间。具体来说,疫情当月造成的损失与下个月的损失高度正相关,持续时间从数月到数年不等。而目前“营业中断险”合同以一年期为主,这既不符合损失的跨时间分布,又不符合投保人的实际需求。因此,保险公司应该考虑疫情下营业中断损失的特点,重新设计相关的产品,跳出传统营业中断险的思维模式,实现损失的跨期分担,设定更合理的保费。
  
  第二,为了防控疫情,目前的封控政策经常以街道、县区甚至整个城市为单位,而通常来说,营业中断险产品只覆盖一个特定的县区或城市。一旦实施区域内封控,就会出现大量投保人同时索赔的情况,这无疑极大地挑战了保险公司的偿付能力,自然也抑制了很多保险公司承保的动力。为了最大程度地发挥跨区域分散风险的优势,有学者提出,全国性行业协会应该踊跃投保,“以整带零”地将协会成员纳入营业中断保险的保障范围,这样既可以降低保险公司的展业成本,又能更大程度地实现风险分担,降低个体的保险成本,保障“营业中断险”业务线的偿付能力。考虑到目前封控政策的特点,笔者非常赞同这种“以整带零,行业投保”的做法。
  
  第三,从前两点可以看出,疫情是具有高度时间、空间相关性的巨灾风险。面对高度相关的风险,购买再保险进行损失分担是保险公司的常用手段,但目前成熟的“营业中断险”产品极其匮乏。从国际经验出发,政府应该补位,为疫情下的营业中断险业务提供再保险。以美国为例,2020年5月,20多位众议院议员建议财政部实施大流行病风险再保险计划,根据这个计划,私人保险公司和联邦政府共同赔付营业中断损失。私人保险公司可以自愿参与,参与者必须根据其营业中断险业务,明确责任范围内的公共健康危机,例如新冠肺炎疫情。当行业承保疫情造成的营业中断损失超过2.5亿美元时,再保险计划即被触发,保险公司按上一年直接保费的5%支付自留额,政府的再保险计划将负责剩余的赔付,该计划的再保险总额为7500亿美元。这个计划发挥了财政的优势,通过公私合作,有效地分担了营业中断险覆盖的巨大损失。
  
  保险是市场经济条件下最为有效的风险管理手段之一。在疫情期间,营业中断险能有效减轻企业的经营负担,消除企业复工顾虑,保障企业经营的稳定性,是促进经济复苏、稳定人员就业的重要方式。面对当下的困境,政府和保险公司应该紧密合作,建立多层次的风险分担体系,转危为机,将疫情所带来的风险变成营业中断险业务发展的一个新的推力。
  
  (作者系北京大学经济学院风险管理与保险学系博士生)
【新疆保险网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仅供读者参考,产生风险自担,并请自行承担全部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