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特色金融发展之路的理论基础

时间:2022/6/24     来源:中国银行保险报     作者:王志强 安俊 董积生 付强
  改革开放四十多年来,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已经形成了一整套独立自主、独具特色的国家治理理念和经济管理思想,这些思想并非从天而降,它是历史与现实结合的产物,其中蕴含着“民惟邦本”“天下大同”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把社会主义制度和市场经济有机结合起来,展现出不断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的显著优势。当前,我国金融业已经成长为世界第二的宏大产业,我们亟须增强道路自信和理论自信,破除对西方金融理论的迷信,找准金融发展的思想根源和理论依据。新时代中国特色金融发展之路,是对“以资本为中心”的金融理论的深刻反思和全面超越,其核心思想源自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其根源来自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其理论框架构建于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其“人民金融”的根本宗旨取决于以公有制为主体的经济基础,其丰富的理论内涵和重大的实践意义,在新时代表现出旺盛的生命力和强大的适应力。
  
  民本思想是本质特征
  
  中国特色金融发展之路具有深厚的中国传统文化思想传承,其内蕴的民本思想源远流长。三千多年前,中国的先贤就提出了“民惟邦本,本固邦宁”的价值判断,引领数千年的国家治理思想。进入新时代,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并指出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人民是真正的英雄。我们必须始终坚持人民立场,坚持人民主体地位,把人民拥护不拥护、赞成不赞成、高兴不高兴、答应不答应作为衡量一切工作得失的根本标准。金融业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刻领会“两个确立”重要意义,进一步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牢固树立“人民金融为人民”的金融发展观,深刻领会金融工作的政治性、人民性,增强金融报国情怀和事业心、责任感,全力聚焦服务实体经济、防控金融风险、深化金融改革“三大任务”,努力把维护最广大群众根本利益作为金融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积极创新发展方式,以金融力量助力解决好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
  
  “其命维新”是核心动力
  
  《尚书》云:“周虽旧邦,其命维新”。创新是实现国家发展的动力之源,也是形塑金融形态、推动行业发展的革命性力量。当前,以人工智能、虚拟现实、数字技术、生物技术等为突破口的第四次工业革命以前所未有的态势席卷全球,深刻改变和重塑传统金融业运行模式,将金融服务嵌入数字场景中,使金融变得无形无感和无处不在,催生金融革命。技术进步显著提升了金融业的业务处理能力和数据传输速度,特别是互联网技术在金融领域的广泛应用,使得金融机构的组织架构、服务方式、产品形态、市场拓展和风险管理发生了颠覆性的变革。特别是近年来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区块链等现代信息技术与现代金融全面融合、加速发展,科技正在从金融底层基础设施跃升为顶层创新先导,不断催生出敏捷响应、精准智能的新金融形态,金融机构服务边界和服务能力空前提升,极大优化了金融服务质效与金融资源的可获得性。
  
  服务实体经济是基本职责
  
  经济是肌体,金融是血脉,两者共生共荣。金融一旦脱离实体经济,就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服务实体经济是金融的天职和宗旨。不能就金融谈金融,更不能脱实向虚,过度衍生交易。必须始终把金融服务实体经济发展放在第一位,促进经济和金融良性循环、健康发展。金融调控也是宏观经济管理的重要手段,必须深刻认识金融对于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作用,强化货币政策和财政、产业、科技、就业、区域等政策协调配合,共同服务经济社会发展大局。
  
  普惠人民是价值追求
  
  《大学》曰:“国不以利为利,以义为利也”。中国特色金融发展之路的普惠理念不仅根植于中华传统文化,还高度统一于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新发展理念,彻底摈弃弱肉强食的“丛林法则”和“二八定律”,以服务更多普罗大众为价值追求。在金融科技助力下,普惠金融可以充分实现“规模经济”“范围经济”“长尾经济”,实现运营边际成本不增加、边际报酬不递减、商业模式可持续,解决了以前金融服务普罗大众有心无力的困境,金融的“人民本位”理论得到实践的充分检验和坚实支撑,成为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向往的基础设施和基本能力。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是理论依据
  
  中国特色金融发展之路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矛盾运动理论的深刻体现。马克思指出,资本主义“社会化的大生产与生产资料私人占有”之间的基本矛盾,决定了资本主义周期性的经济金融危机爆发不可避免。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暴发以来,美国等西方国家实体经济遭受冲击,但在“资本金融”逐利力量作用下,股市反而迭创新高,亿万富翁财富激增,贫富更加分化。随着中国进入新时代,中国共产党提出的新发展理念为社会生产力和生产关系注入了新内涵。我们迫切需要在新的理论指导下,转变西方传统金融理念,创立完善适应现代生产力发展的社会主义新金融理论;迫切需要在新金融理论指引下,不断夯实、丰富中国特色金融发展之路的理念内涵与理论支撑,服务实体经济,消除两极分化,实现共同富裕。
  
  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矛盾规律是运行基础
  
  马克思指出,任何社会制度的更替都脱离不了“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上层建筑反作用于经济基础”这一基本规律。生产资料公有制是社会主义的经济基础,也是社会主义区别于资本主义最本质的特征。金融运行体系是经济基础的重要组成部分,金融理论和制度又是社会经济上层建筑的重要构成,公有制的经济基础决定了社会主义金融理论同建立在生产资料私有制基础上的西方金融理论在本质上完全不同。西方金融理论必然站在“资本”立场上,为“资本”私有制和资产阶级服务,无法逃脱“生产资料私有制和社会化大生产”间的冲突。即便是为缓和阶级矛盾采取一些“怀柔调和”政策、优化理论模型和政策主张、开展公益活动、履行社会责任等,根本目的和最终落脚点还是“以资本为本”,为资产阶级攫取最大化的经济利益,其与社会主义金融“以人民为本”的根本性质、初心使命截然不同。
  
  当今世界处于新旧格局转换之中,以人民为中心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与西方代表资产阶级利益的资本主义意识形态激烈碰撞。我国迫切需要中国特色金融理论指导中国特色金融实践发展,开辟出中国特色金融发展之路,引导金融机构更好服务实体经济和全体人民,对世界金融发展做出重要理论贡献和实践引领。
  
  (作者单位:中国建设银行)
【新疆保险网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仅供读者参考,产生风险自担,并请自行承担全部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