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人养老金发展2023很关键

时间:2023/1/31     来源:中国银行保险报     作者:徐宁
  “2023年将是个人养老金发展很关键的一年。”日前,“共创·共建·共享——个人养老金生态可持续发展峰会”举办,中国养老金融50人论坛秘书长董克用在论坛上代表主办方发言。
  
  首月开门红
  
  2022年11月25日,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宣布个人养老金制度启动实施,在北京、上海、广州等36个先行城市或地区落地,个人养老金时代的序幕正式拉开。
  
  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信息中心主任宋京燕介绍,2022年11月25日,个人养老金信息管理服务平台正式上线运行,制度启动实施当日个人养老金开户人数110万人,12月6日突破1000万人,满月开户超过1700万人。
  
  宋京燕表示,个人养老金信息平台以账户制为核心,以“一体两翼”为总体架构,各参与方通过与个人养老金信息平台关联和集成,实现信息实时核验和批量报送,形成业务闭环,支持个人养老金制度运行。“一体”是个人养老金信息平台,这是支撑个人养老金业务运行的核心,在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信息中心集中部署运行。平台包括3个部分——服务前台、信息后台和关联系统。 “两翼”分别是商业银行和三大行业金融平台。前者作为个人养老金资金账户行,支持个人养老金资金账户的开立、缴费、转移、支取等账户操作业务。后者支持公募基金、商业养老保险、银行理财三类个人养老金产品的交易业务。
  
  从资金账户的业务来看,截至个人养老金满月当天,首批开办个人养老金业务的23家商业银行中,17家银行已与个人养老金信息平台完成对接,并开通资金账户业务;5家银行正在开展系统对接工作。从储蓄产品交易看,11家银行已与个人养老金信息平台完成储蓄存款产品的交易对接,共推出500多只储蓄存款类个人养老金产品,还有3家银行正在对接。基金行业平台、银保行业平台与个人养老金信息平台完成对接并上线运行,支持129只公募基金、7款商业养老保险产品的交易。理财行业平台也已与个人养老金信息平台完成技术对接,7家理财子公司结合真实业务开展灰度测试工作。
  
  董克用认为,从制度架构上看,每个个人养老金参与者都有两个账户,一个是个人养老金信息管理服务平台,一个是商业银行负责的资金账户。个人养老金账户的建立为完善我国养老金制度打下了良好基础。实施一个月的数据表明,个人养老金制度已经实现了开门红。
  
  这是一场持久战
  
  董克用同时表示,开门红虽然很好,但个人养老金制度的发展不是速决战,而是持久战。他认为,对于个人养老金制度的发展而言,2023年将是关键的一年。他呼吁政府、机构、个人共同努力,关心个人养老金制度的发展,因为这是我国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一个重要的战略举措。
  
  东方证券股份有限公司副总裁徐海宁也表示,个人养老金制度参与方要坚持长期化。“个人养老金的金融服务工作围绕着个人金融资产投资的全生命周期,这是一项长期的系统性工作,金融服务机构要拿出更多耐心、细心、恒心以及更高专业化程度,坚持日拱一卒做好这项工作。”徐海宁认为,做好个人养老金的服务工作,切忌短视、短期化,切忌急功近利。
  
  中国社会保险学会会长、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原副部长胡晓义表示,从目前各方面情况看,个人养老金无论是模式选择、政策优惠、流程设计还是平台搭建,都是优质的制度供给。“但是再好的制度,如果覆盖群体规模过小,实际效果也会大打折扣。”胡晓义认为,在个人养老金试行的阶段,要尽快扩大覆盖面,特别要把可及性放在首位。
  
  胡晓义主张主管部门要规划一个阶段性的数量目标,并就这个目标和市场主体相关方面达成共识。这有利于增强工作的自觉性和主动性,并且形成推进的合力。
  
  个人养老金应该和可能覆盖多少人?现在的政策规定是,在中国境内参加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或者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的劳动者。这个群体规模在2021年底有7.3亿人,但短期内不可能实现全覆盖。按照一般规律来推算,大约有1亿人有能力参与到个人养老金缴费过程当中。也有研究人士估计这个群体和个人所得税的缴费群体一样,是7000万人左右。
  
  “确定了阶段性的数量目标,也不是要求一蹴而就,而要分地区、分收入层次来渐次推进。”胡晓义表示,第一步是以大城市、中心城市为重点,逐渐推进到中等城市等其他城市。就群体来讲,先以机关事业和大企业职工为重点,逐步推进到其他企业和其他单位。“在一年试行期中,希望36个先行城市在扩大覆盖面方面采取积极态度,作出推进动作,并进行相关数量分析。”胡晓义建议这些试点城市全面分析本城市规定的覆盖群体规模有多大,其中在试行期内有潜在意愿和能力的群体规模占比多大,同时预估中长期可能覆盖多大规模,并据此做出本城市的目标规划,这样也可以为将来全国推广积累经验。
  
  唤醒年轻人
  
  胡晓义认为,从中长期看,在既定的覆盖范围之外还有个人养老金扩大范围的空间。首先是非税的群体,其次还要考虑低龄老年群体。据统计,仅企业退休人员当中就有7000万年龄在70岁以下人员,这部分人群中,有一部分人有参加个人养老金的意愿,也有供款能力。所以,胡晓义建议探索如何把这个群体纳入个人养老金参加范围中,这有助于提高制度的包容性,有利于在老龄化加剧的驱使下更好增加全社会的养老财富储备。
  
  此外,年轻人的养老金储备问题也被多方关注。
  
  2022年,上投摩根基金管理有限公司发起了2022当代青年养老规划调查,研究和分析年轻人面对养老的态度。调查发现,相比海外,我国青年的养老行动力相对落后。海外77%的千禧一代已经在养老规划上付出实际行动。但在我国,虽然有超过90%的青年认同养老要越早准备越好,但只有16%的受访者在进行相关资产配置。
  
  近日,在中国养老金融50人论坛的学术指导下,中信银行联合华夏基金重磅发布《中国居民养老财富管理发展报告(2022)》。《报告》调查数据显示,居民养老财富规划意识整体偏弱,年轻人尤甚。
  
  美世中国区资深合伙人、美世达信员工福利中国区咨询与创新业务总经理李巍松介绍,美世2022年的调研报告中被调查者将近2.7万人,跨10多个行业,从制造、金融等各个行业都有,其中男女比是1∶1,平均年龄大概是33.6岁,其中21岁-40岁的受访者达85%,21岁-30岁的达35%,31岁-40岁的达50%。43%的被调查者由于财务压力出现过焦虑,这也意味着年轻员工对财务压力很重视。在担心的事项中,养老占据第二位。李巍松表示,虽然年轻人对养老很担心,但是很多人却并不愿意参与到养老储备规划中。这一方面是因为养老储备太专业,另一方面是金融机构在养老储备的宣传中没有找到跟他们沟通的有效方式。
  
  “如何跟年轻人更好更有效交流,这对各类金融机构都是很大的挑战。如果能抓住年轻群体,未来养老金提升和发展领域非常大。” 李巍松说。
  
  中国银行养老金融部总经理田军表示,商业银行需通过强化投资者教育和咨询服务等方式来提高个人养老金客户黏性,尤其是针对中青年客户群体,商业银行应积极承担投教责任。
【新疆保险网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仅供读者参考,产生风险自担,并请自行承担全部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