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保险业融资1952亿融资能否为险企解渴

时间:2012/8/27     来源:金融时报     作者:雅文
  随着半年报的发布,保险资金对下半年的投资策略也浮出水面,谨慎灵活、细分市场、波段操作将成为业界共识。从未来市场看,随着保险投资渠道的拓展,另类投资将逐步显现其作用。

  今年以来,保险市场受多重因素影响,部分保险公司存在寿险业退保大幅上升、资产负债期限错配等突出风险,个别保险公司偿付能力下降结果落入偿付能力“不足”的队伍。

  事实上,保险行业的融资规模近几年正悄然放大。据统计测算,2011年,整个保险业的融资规模大概在1952亿元左右。而在2009年和2010年,这一数字还基本保持在800亿元至900亿元左右。不断融资的直接动因,是险企偿付能力充足率捉襟见肘,甚至逼近150%的II类监管红线。截至2011年底,中国人寿、中国平安、中国太保和新华保险的偿付能力充足率分别为:170.1%、166.7%、284%和155.95%。“资金饥渴症”可见一斑。

  对此,有证券机构研报指出,寿险负债具有长期性及不确定性的特质,公司销售新单时会按监管要求提取部分资本金作为偿付能力储备,而且这部分资本金释放可能需要较长时间,因而业务规模的较快增长易导致寿险公司资本金不足进而需要再融资。

  但为何偿付能力充足率在融资后立即升高,又不断被迅速拉低?分析人士认为,越走越偏的畸形产品结构是重要因素。一直以来,短期趸交的储蓄替代型产品成为主打,这类产品比例过高,一方面导致资本的消耗巨大,另一方面,对于利差的过度依赖使得一旦资本市场不理想,保险公司当期的盈利能力下降,“资金饥渴症”再度病发,不得不再服下“融资”这一剂治标不治本的“止痛药”。

  然而,尽管险企短期还走不出频频发债的怪圈,但相比较投资而言,偿付能力并不算是保险业今年的主要矛盾。专家认为,自去年以来,由于各保险公司发行次级债补充了附属资本,且债市上半年走势很好,修复了部分净资产中的投资浮亏,使得保险公司的偿付能力得到很大缓解。

  8月22日,保监会批复了中国人寿财险募集不超过人民币20亿元的10年期次级定期债务,同时批复了中英人寿定向发行不超过人民币10亿元次级10年期定期债务补充偿付能力。至此,今年以来保监会共放行685亿元次级债务。

  数据显示,截至目前,今年保监会共批准了7家保险公司的次级债券发行计划,共计685亿元。除刚刚获批的两家外,还包括平安人寿募集不超过人民币90亿元10年期次级债务,阳光财险募集不超过人民币10亿元15年期次级债务,国寿股份募集不超过人民币380亿元10年期和15年期定期债务,新华人寿募集不超过人民币100亿元10年期次级债务,太平洋人寿募集不超过人民币75亿元10年期次级债务。数据显示,这一规模已超过2011年全年578.5亿元的次级债融资规模。

  据公开信息显示,在已经发行次级债的三家寿险公司里面,平安人寿的10年期90亿元次级债(附第五年末发行人赎回权)于5月28日簿记建档并私募配售发行,债务利率区间为5.0%~5.3%,而在2011年的时候,平安人寿曾以5.7%的票息发行40亿元人民币10年期次级债务。

  7月15日,中国人寿称280亿元10年期次级债已发行完毕,前5个计息年度的票面年利率为4.70%,倘若其在第五年末不行使赎回权,则后5个计息年度的票面年利率为6.70%,另外100亿元次级债为15年期。

  7月31日,新华保险也宣布完成发行100亿元人民币的次级定期债,该次级债前5个计息年度的票面年利率为4.6%,在第五年末公司具有赎回权,倘若公司在第五年末不行使赎回权或部分行使赎回权,则后5个计息年度的票面年利率为6.6%。

  在短短几个月的时间内,保险公司发债利率降低了0.4至0.7个百分点。但值得关注的是,保费收入也出现了回暖势头。今年前7个月,原保险保费收入为9586.57亿元,单月增加1054亿元。其中财产险增加424亿元,人身险增加631亿元。

  由此可见,保险公司发行次级债将极大地补充公司业务发展能力及投资实力。长江证劵发布报告称,当前金融债发行票面利率位于历史低点,同时在险资投资渠道拓宽的背景下保险资金投资收益率有望大幅提升,因此新增资金将增厚公司投资实力,或将赢得超额收益,投资收益提升空间加大。

  受限于资产规模偏小和偿付能力压力,险企投资结构中固定收益类投资和现金类资产占比较大,其他权益投资及另类投资占比较小。随着资金规模增厚以及偿付能力改善,投资限制逐渐消除,在保险投资新政的积极引导下,保险公司有望更加积极地拓展投资渠道,丰富投资品种,进一步提升投资收益率。
【新疆保险网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仅供读者参考,产生风险自担,并请自行承担全部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