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部门携手推动保险信息化发展 同时面临四大问题

时间:2010/6/2     来源:中国保险报     作者:佚名
  信息标准化成为技术性制约

  信息标准化历来是信息化进程中最大的技术性制约。政府在制定保险业标准化体系上也是不遗余力,继2004年完成“保险基础术语”、“保险通用单证编制规则”、“保险数据元目录”和“保险基础代码集”等多项成果之后,国家“十五”科技攻关专题“保险信息化标准体系研究”顺利通过专家组验收。

  2006年12月22日,中国保险监督管理委员会正式发布了《中国保险业发展“十一五”规划信息化重点专项规划》,勾画出了中国保险业未来五年信息化发展的蓝图。这是我国保险业第一个关于信息化的专项规划,指明了“十一五”期间保险业信息化建设的要点和发展方向,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指导意义。

  保险信息化发展面临四大问题

  首先,信息化建设的投入还不足。尽管近年来保险业的信息化建设进步很大,但无论是与国外的保险业相比,还是与国内的银行业、证券业相比,其信息化水平都还处于相对落后的阶段。同时,与保险业近几年增长迅猛的势头相比,其信息化建设也显得滞后。据统计,“十五”期间,保险业务收入年均增长超过25%,这显然对其信息化建设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有关统计显示,2003年,中国保险行业在IT技术上的投入约为13亿元,与年增长率达27.1%的3880 多亿元保费相比,还不到保费收入总额的0.34%;而在美国,IT技术的投资大约占到保费收入的6%左右。在财富500强企业中,信息技术投资占营业收入比例大于10%的企业达总数的65%。

  其次,目前信息化在保险业务、管理以及决策等方面应用的广度和深度离保险业持续快速发展的需要还有一定的差距,由于忽视对业务流程、管理流程、组织架构的信息化,信息化在促进业务发展、提高产品创新能力和客户服务水平等方面的作用仍然没有充分发挥出来。在具体层面上,保险业信息化存在的问题主要包括:技术标准体系缺乏、信息技术应用层面不高、数据资产利用率不够、信息化投入与保险业发展不匹配、地区发展不平衡、安全保障体系不够完善、信息化技术人才短缺、客户服务信息化水平较低等。

  第三,我国保险业信息化发展过程中的专业研究与指导不足。保险业信息化发展一方面需要技术的支持,另一方面也需要强大的专业指导。国外的研究是以企业的实际需求为研究导向,注重对研究模型进行应用,对信息战略进行研究规划,重视研究开发各种特色的信息管理系统,特别是作为数据挖掘及知识管理等深层次的理论、方法也都应用到了研究中来。相比之下,我国的研究则还处于对现状的总结与分析阶段,缺乏深入的专业指导。

  最后,虽然计算机应用较早,但网络应用还不成熟。保险业使用计算机的时间较早,但发展至今,管理信息系统和门户网站虽然已经建立,电子商务的发展显然还不成熟。与发达国家相比,我们在保险业电子商务的发展上存在明显劣势:国外采用电子商务的模式进行保险销售已经发展成熟,相关的多项服务也可以直接通过电子商务的模式实现;而我国的保险销售还只能采取传统的销售模式。

  保险信息化发展滞后的原因

  (一)传统的思维模式和运作模式与现代产业的天然冲突。

  保险行业是有着悠久历史的传统行业,在我国的发展一开始就打上了特殊的民俗烙印,在我国这个讲究人情面子,具有特殊民俗文化的国家,保险的销售主要是靠保险营销人员直接与客户打交道,靠嘴皮子推销保险产品,几乎每个保险公司旗下都有一支庞大的保险销售队伍,而IT产业作为现代产业十分年轻,也意味着多变和迅捷,目前,证券公司和银行都通过开展网上业务来压缩成本,而保险公司由于其业务的特殊性(需人工问询、签名、核保),很难做到网上投保这一点,人力资本是其必须花费的成本,与IT这种现代产业有着不可调和的冲突,这也是保险行业电子商务发展滞后的重要原因。

  (二)投资收益不明显,实际利用效率不高。

  保险业长期以来面对的问题主要是三个:第一是产品创新;第二是客户细分;第三是销售渠道的建立。我国保险业在改革开放以后重新建立的时间不久,就遇上了WTO生效、外资涌入。旧的问题没有解决,又要面对新的竞争,对于信息化的后期建设,就更力不从心。在过去10年里,保险业通过IT投入的回报并没有像银行业那么明显。这也是造成国内保险业信息化发展投入相对低下的重要原因。很多公司没有基于数据库进行深度开发,其功能只限于客户资料的统计与管理。

  (三)体制与技术层面的原因。

  在信息化的后期建设过程中,管理信息系统的建立占有重要地位。而管理信息系统的建立,不仅需要对现有体制进行变革、对业务流程进行重组、对组织机制进行重新构造,而且还需要一个建设过程和一个建成以后相对比较稳定的环境。而随着WTO 的开放,外资保险公司的进驻,中资保险公司的市场份额不断减少,合资公司越来越多,国内公司与国外公司之间缺少一个标准化一致的信息平台,核心软件产品囿于原有的业务模式,使得先进的核心管理业务无法统一,而要进行改造的话,成本无疑是巨大的。

  三方携手推动信息化发展

  保险业信息化是一项系统工程,其运行机制不能仅仅着眼于信息技术本身,还需要政府的配合、保险公司的主动响应、配套环境的积极跟进,在发展过程中贯彻“协调发展、分布实施、业务为本、效益为先”的总原则,面对全面开放后激烈的国际竞争带来的机遇和挑战,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大力发展我国保险业的信息化。

  (一)政府及监管部门积极推进。

  保险业信息化从根本上来讲是保险公司为了应对激烈的竞争,而采取的提高自身竞争力的必然选择,但政府在信息化进程中采取间接调控的模式推动。保险业的发展离不开一个良好的监管环境,保险监管部门要通过政策引导、完善法规等多种手段加快信息化进程。

  (二)保险公司的积极配合。

  保险公司是保险业信息化的主体,保险业信息化是保险公司的选择行为,保险公司有内在的动力驱使,保险公司的信息需求来自于市场竞争。市场竞争是保险公司信息化的内在动力,信息技术的扩散和渗透是外在动力。在发达国家,保险公司是为了需求而信息化,在我国更多的是被动接受,必须要改变这种现状,用市场的力量使保险公司积极活跃起来。

  (三)信息产业基础及技术水平是推动保险业信息化的重要力量。

  保险业信息化和信息产业的发展是经济发展中两个不同的侧面,从国外的经验来看,强大的信息产业是推动保险业信息化的重要力量。二者之间有着天然的相辅相成的联系。

  (四)法律环境和标准体系建设是推进保险业信息化的重要举措。

  新兴产业的兴起和新兴技术的扩散带来了一些新的法律认证及标准化体系上的问题,需要社会能及时出台相关的法律体系和标准体系去规范。从实践上看,欧美和日本在推动信息化相关法律建设上也都做了大量的工作,值得我们借鉴。

  (五)推进保险信息化需要技术创新和管理创新的有机结合。

  保险公司的信息化实际上是电子信息技术在保险公司的应用,这样就对公司的管理提出新的要求,是技术问题,也是管理问题。因此,只有将二者有机地结合起来才能更好地推进保险业的信息化, 二者是紧密联系的,缺一不可。

  我国的保险业信息化发展仅有20多年历史,是相当年轻的行业,随着加入WTO的开放承诺,也是比较早接受国外同业竞争冲击的行业。如何在日益复杂多变和残酷激烈的国际竞争中生存,保险业的信息化建设是占据先机的内在要求和必然选择。
【新疆保险网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仅供读者参考,产生风险自担,并请自行承担全部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