持续观望保险巨头暂不试点变额年金

时间:2011/6/1     来源:金融时报     作者:方华
  资本市场的大起大落,在随时更改着市场的预期。

  5月的第四周,沪深两市遭遇重挫,两市股指一周跌幅双双超过5%,创调整期新低。沪指重上3000点的美好预期,彻底化为泡影。“何为市场底部?”再度拷问投资者的承受底线。

  与这个随时“变脸”的市场息息相关的保险产品,确实无法给保险消费者提供足够的信心。眼下,沉寂已久的投连险依然不受市场追捧;刚刚正式放开的变额年金保险试点,市场的观望情绪浓烈。

  保险巨头“兴趣不大”

  根据国泰君安近日在中国人寿的调研,对于日前放开的变额年金保险试点,中国人寿暂时不提交试点的申请,原因是“兴趣不大”。

  “中国人寿近三年开展过投连险业务,但规模极小,虽然符合变额年金的试点资格,但短期内大力发展变额年金的可能性不大。”国泰君安报告如是称。

  早在2007年,新的投连险精算规则修订之后,中国人寿获准推出第一款新规则下的投连险精选价值投资账户。但根据中国人寿的产品策略,坚持以传统分红型业务为主,“适度”发展投连险和万能险,投连险业务控制在一定的比例和规模内。从整体的保费构成来看,中国人寿对投资型业务并不热衷。

  除中国人寿外,另两家上市保险公司对于该项试点的热情,同样不被看好。

  “中国平安的投连险业务开展较早,满足变额年金的试点资格,但其投连险业务规模在逐年缩小,2010年投连险业务占比不到3%,近两年投连险新业务基本停滞。”国泰君安分析师彭玉龙如是认为。

  来自中信证券的统计数据显示,自中国平安1999年10月23日推出中国内地首款投连险以来,10多年来该险种占比一直很低,截至2009年和2010年,国内投连险保费收入分别为148亿元和153亿元,占寿险总保费的比例仅为1.82%和1.46%。

  于2007年再度推出新版投连险的平安人寿,2008年银保保费增速一度达到77%,占比升至77.5%,银保业务的高增长与投连险、万能险的热销有关,其中投连险增速最快。时至今日,资本市场2008年以来的大幅下挫和持续低迷,包括平安人寿在内的诸多寿险公司,投连险业务已经大幅收缩。

  至于中国太保,虽然最早曾经开发过投连险产品,但一直没有销售,即使在2007年投连险“复苏”之际,也未涉足这一领域,不满足“投连险经营满三年”的试点条件,由此被认定不会参加变额年金试点。

  “三家上市保险公司短期内大力发展变额年金的可能性不大。”国泰君安给出这一调研结论。

  事实上,2011年新会计准则的正式实施,降低了投资型业务对保费的贡献程度,这在很大程度上“指挥”着寿险巨头内在的产品策略,这也是寿险巨头谨慎对待变额年金保险试点的内在原因之一。

  “保底收益”定价难

  但不可否认,变额年金保险吸引市场的最大卖点,在于在“保底收益”基础上可能存在的高收益。然而,大起大落的资本市场,让市场有充分的理由认为:保险巨头对此项试点“意兴阑珊”的原因在于,可能存在的高收益,具有很大程度的不确定性。

  在2010年中国经济GDP保持高增速的背景下,沪指全年仍然下跌14.31%。早在今年初,中国人民大学金融与证券研究所所长吴晓求就公开表示,这一趋势有可能在2011年持续,2011年的中国资本市场将可能是大幅波动的一年,且波动频率较往年要高,主要原因是市场高度全流通,交易量大,减持愿望强烈。

  “在资本市场表现好时,变额年金的吸引力会大幅增强,但中国资本市场的大起大落特征,可能会给保险公司带来很大的风险,投连险如此,含有最低保证利益的变额年金更是如此。”彭玉龙认为,相对于其他年金产品,变额年金的主要特点在于可以用较高的风险获得较高的回报,但目前的资本市场,并不能带来这方面的吸引力。

  一方面,变额年金保险可能存在的高收益,具有较大的不确定性;另一方面,变额年金保险拥有确定的“保底收益”,即保单持有人可以按照“账户价值与最低满期给付的较大者”转化为未来每年能够领取的年金,恰恰给保险公司提出了更为棘手的定价难题。

  “在目前国内的投资环境下,缺乏可以匹配最低保证利益这项负债的资产。”中信证券英国准精算师潘洪文称,目前国内尚不允许保险资金参与股指期货交易,也不存在期权投资来匹配最低保证利益,一旦出现系统性风险,保险资金的收益很难满足变额年金保险的保底要求,企业承担的风险较大。

  他提出,根据国外的经验和教训,在变额年金保险的产品设计上,不能有过分激进的保证利益,并且保险公司需要一套相对透明、可监控的风险对冲机制来对冲风险。

  但多位“风险偏好型”保险消费者对记者称,即使变额年金保险拥有“保底收益”,如果最终给予他们的回报仍然不能跑赢通胀水平,所谓的“保底收益”,也没有太大的吸引力。

  “提供保底收益,并不是免费的午餐,保险公司需要收取相应的保证利益费用。”潘洪文称,一个新产品在刚刚出现时,由于缺乏历史数据,精算师定价时很可能采用较为保守的保证利益费用,从而拉低投资收益;并且从当前的投资环境看,国内缺乏可供匹配最低保证利益的资产,保险公司更倾向于投资更多的低风险资产,由此也降低了投资回报率。

  中信证券认为,国内并没有相应的资产去匹配变额年金的保证利益,如何合理定价保证利益并收取相应的保证利益费用,是保险公司在变额年金保险试点上面临的最大难题。由此推断,变额年金这款国外保险市场的主流产品,在国内的短期发展空间“可能有限”。

  重提“税收优惠”

  一直以来,国内年金保险呼声甚高的税收优惠政策,并未出现实质性进展。税优政策的缺失,也是市场短期内不看好变额年金保险试点及其市场空间的重要因素。

  “没有税收优惠政策的变额年金保险,吸引力不明显,在短期内难以做大。”潘洪文认为,在国外多数国家的年金产品,都享有一定程度的税收优惠,这也是购买年金保险的一个重要驱动因素。

  根据国际市场经验,变额年金保险最早是作为美国大学教师退休金计划的一部分出现,享受专门的税收优惠政策,因同时满足养老、投资、保底三项需求,在欧美市场发展迅速。虽然在2008年以来的金融危机中受到较大冲击,但仍然是国外保险市场的主流产品。

  “但目前国内所有保险产品,包括年金产品,一直没有享受任何税收优惠,因此,尽管年金产品的市场发展潜力非常巨大,目前业务规模仍然较小,短期发展空间并不大。”潘洪文如是认为。

  当然,尽管试点时机有待商榷,变额年金保险试点的放开,仍然不失为保险产品创新的一次重大突破。根据保监会相关部门负责人的解释,此时推出该项试点,主要是考虑到目前寿险产品格局过度依赖于单一的产品线,业务结构存在一定的风险。

  自2008年资本市场遭遇重创以来,投资属性较投连险、万能险相对较弱的分红险,成为各大寿险公司力推的主力品种,结果造就了分红险今日“一险独大”的局面。中信证券数据显示,截至2009年底和2010年底,分红险保费收入分别为5293亿元和7455亿元,分别占据寿险总保费的65%和71%。

  当然,对于该项试点,监管层同样抱有相当“谨慎”的态度,对试点公司的资质、销售区域和销售总量均采取严格的限制。在风险管理环节,不仅规范了管理模式,同时严格责任准备金的计提标准。中信证券认为,严格责任准备金计提的做法,有可能降低保险公司的参与度。

  “大型内资公司的参与积极性可能不高,有意参与试点的公司,可能多数为小型合资公司,尤其是投连险比重较大的中小保险公司,特别是其母公司有变额年金经验的外资寿险公司,变额年金业务有可能成为其发展的重点。”潘洪文如是称。

  编者按

  为推动国内寿险市场产品创新,发挥寿险长期储蓄功能,丰富保险业养老金类产品,5月10日保监会公布了《关于开展变额年金保险试点的通知》和《变额年金保险管理暂行办法》,这或成为刺激中国年金市场发展的又一引擎。

  然而,新产品在带来机会的同时,也必然会带来一些风险。变额年金的发展必须依赖于投资工具的多样化和《保险法》对保险公司资金运用的进一步放宽。运行稳定、良好的资本市场是变额年金发展的助推器,而近年来资本市场的大起大落着实不利于变额年金的发展。因此,变额年金的未来之路如何铺、如何走,还存在着诸多需要探讨的问题。为此,本期《保险周刊》特别策划变额年金保险专题,试图从多视角分析问题,把脉发展趋势,敬请关注。
【新疆保险网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仅供读者参考,产生风险自担,并请自行承担全部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