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强金融科技伦理治理

时间:2022/8/18     来源:中国银行保险报     作者:蒋宁
  近几年,金融机构应用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区块链等技术,持续进行数字化转型。金融与科技的深度融合在推进金融服务高速发展的同时,也产生了数据滥用、算法歧视、数字鸿沟等伦理问题。
  
  我国高度重视科技伦理,今年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加强科技伦理治理的意见》,提出建立科技伦理体系、增强科技伦理治理能力,促进金融科技健康发展。
  
  金融科技伦理建设刚起步
  
  金融科技伦理要求在公序良俗的约束下,实现技术创新、金融改革和金融安全在更高水平的动态平衡。而目前,我国乃至全球的金融科技伦理建设,还处于起步探索阶段。
  
  我国高度重视金融科技伦理建设。伦理治理是提高我国金融科技国际竞争力的必要条件。伦理建设得不到规范,金融科技发展水平及潜力都会受限。当前,我国金融科技伦理的顶层设计初步形成:“十四五”规划提出要“健全科技伦理体系”;2022年1月,人民银行印发的《金融科技发展规划(2022-2025年)》要求健全金融科技伦理规范体系,并于3月发布了《人工智能算法金融应用评价规范》。同时,各地积极开展金融科技伦理规范,深圳、浙江等地成立地方性金融科技伦理委员会。
  
  伦理治理成为金融科技发展不可或缺的力量。金融科技发展迅猛,同时面临一定的风险——金融产品和服务的创新增强了业务关联,跨行业趋势显著,突破金融业“分业经营、分业监管”的体制框架,产生了行业界限模糊的问题。伦理规范是自发、自觉的自律行动,其在法律和监管之前,能够防范未知风险,支撑金融科技发展。
  
  金融科技伦理建设仍处于起步探索阶段。近年来,金融科技在全球广泛运用,同时金融科技也带来一定的挑战,各国普遍加入金融科技伦理建设。各国结合金融科技发展,在伦理治理方面开展了一系列探索。从相关举措来看,目前主要的治理实践集中在设立组织和出台原则,但评估、监督的细则较少;从实践成效来看,专门组织的设立和原则规范的出台时间多在2018年之后,治理效果还需观察和检验。
  
  金融科技与伦理失范
  
  金融科技在数据治理、算法设计和服务对象上面临伦理失范的风险。
  
  在数据治理上,一方面在数据获取上,存在采集过度的现象,使更多敏感信息暴露在网络;另一方面,数据的使用也存在道德危机,如未经脱敏的个人信息被随意共享或售卖。
  
  在算法设计上,算法不合理应用导致“算法歧视”“大数据杀熟”等,会影响用户使用金融产品和服务。例如算法导致的“大数据杀熟”现象,算法基于人的支付能力、消费偏好、使用习惯等,转变为对人们的各种打分和预测,在提供金融产品和服务实施差别定价,阻碍消费者自主选择。
  
  在服务对象上,部分数字化产品没有针对特殊群体的痛点设计,使得这部分群体无法享受金融科技服务带来的便利,金融方面的“数字鸿沟”由此产生。
  
  金融机构践行常态化伦理治理
  
  金融机构规范科技伦理,要本着向善的目的,认真评估对客户、社会可能带来的影响。
  
  树立科技向善的企业文化。金融科技的决定因素是人,提升金融科技伦理治理水平首先是对人的观念引导。比如,针对新员工,设置伦理教育课程,使他们了解如何评估潜在的利害,为员工解释科技伦理原则和内部治理实践,引导其树立正向的伦理意识;针对研发人员,持续开展职业教育,提升其伦理水平,开展负责任、可持续的研发工作;响应行业组织科技伦理相关的联合工作,为金融科技伦理公共基础设施建设贡献力量。
  
  构建企业伦理规则体系。在组织框架方面,企业可以构建治理组织架构,通过科技伦理治理领导组、科技伦理治理委员会、科技伦理治理工作组三级治理组织架构,畅通战略执行通道;在制度规范方面,结合公司治理建立金融科技伦理的配套制度,健全和优化各项规章制度和规范,促进科技伦理治理进一步规范化、标准化;在风险监控方面,加强科技伦理风险评估及审查,建立科技伦理审查的质量控制和监督评价机制,定期审查。
  
  注重数据安全和隐私保护。数据是金融科技的基础要素,在数据采集方面,企业应规范用户授权,根据伦理规范需求,以合理必要为采集前提;在数据使用方面,建立数据治理长效机制,防范因为数据推销,造成骚扰电话、短信泛滥、暴力催收等恶劣的社会影响;在数据安全方面,制定数据安全保护制度,配备专职安全监察人员,防范数据泄露。
  
  将科技伦理嵌入业务全流程。在立项、需求分析和技术研发全流程增加科技伦理设计。技术研发应用和部署团队成员包含技术、合规、法律、伦理、信息安全等领域的人员,在产品立项、研发、测试、发布、运营的全生命周期设置科技伦理审查,将科技伦理要求嵌入技术设计开发中。
  
  以便民为中心弥合数字鸿沟。企业应创新和改善金融科技产品和服务,帮助偏远地区人口等特殊群体享受数字产品和应用,达到跨越数字鸿沟的目的。
  
  (作者系马上消费金融股份有限公司副总经理、首席信息官)
【新疆保险网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仅供读者参考,产生风险自担,并请自行承担全部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