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亿险资曲线挺进商业地产 10家中外保险公司涉足

时间:2010/4/14     来源:北京商报     作者:佚名

  1.5万亿险资配置存压力

  “所有资本都在追逐地产,一方面因为他们没有更好的投资标的,另一方面,当前的房地产市场确确实实是存在高额利润的,”昨日,一位保险业内人士向记者坦言,险资进房地产的主要原因在于巨额保费收入的增值。

  近年来,伴随着保险业的迅速发展和不断成熟,险资投资渠道也在逐渐拓宽。但是,险资投资松闸的速度远赶不上保费的增速,因此,险企面临着越来越大的资金配置压力,需要更加多元化的投资渠道。

  保监会预计,今年由于新增保费、到期再投资资金、积压未有效运用资金等三大因素将导致超过1.5万亿元的保险资金面临较大投资压力。

  据悉,保险资金投资行为的核心原则是资产负债匹配的原则,而当前限于政策原因大量险资放行的通道仅有银行存款、国债、证券等短期投资渠道,造成资产负债期限的不匹配。

  众多保险专家指出,不动产正可以作为险资的一种长期投资方式,有助于满足保险资金的长期匹配。

  险企绕道投资不动产

  事实上,在险资投资不动产细则未明确乃至新《保险法》正式实施之前,保险资金已经曲线进入不动产市场,参与方式主要有两种,一种是直接通过金融资本市场介入地产股,另一种是直接入股地产企业。截至3月19日已披露的505家沪深两市上市公司年报中显示,险资位列前十大流通股东的上市公司有102家,与去年三季度报表相比,其中险资新进入的超过30家。根据财汇金融分析数据,去年四季度包括中国人寿、中国平安、泰康人寿、中国人保等多家大中型保险机构,都不约而同地选择了房地产、原材料等周期性行业。

  2009年12月,中国人寿斥资58.19亿港元,认购远洋地产9.34亿股新股,成为该公司第二大股东,持股比例达16.57%。今年1月,中国人寿继续受让中化股份所持远洋地产4.23亿股股份,持股比例由16.57%增至24.08%。因此3月15日,远洋地产子公司远豪置业以40.8亿元夺得北京望京地区单价“地王”时,中国人寿也同时备受诟病。

  除此之外,北京、上海、广州等经济发达城市,险资打着“自用”旗号购置大面积优质办公物业的行动一刻也没有停止过。

  中国不动产研究中心提供给记者的统计数据显示,从2006年到2009年底,保险公司购买的写字楼面积已超过120万平方米,总投资额约为200亿元,已有近10家中外资保险公司涉足房地产投资领域。仅在2008年一年,保险公司购买的物业就累计达20万平方米,而且大部分集中于北京金融街区域。

  目前,中国人寿、泰康人寿、新华保险以及部分合资险企等近10家公司在国内多个城市频频“关注”商业地产项目,只不过由于政策上的限制,险资进入商业地产并未得到正式允许。

  尽管政策尚未畅通,但险企却通过另一种方式曲线进入地产领域。例如,中国人寿之前已对11家上市地产公司进行了股权投资,其中不乏万科A、招商地产、金地集团这样的地产股第一集团公司。中国人寿的“影子”公司中保信开发建设了位于北京市朝阳区朝外大街的中国人寿大厦。2010年1月12日通过认购方式持有远洋地产24.08%股份,成为远洋地产第一大股东。

  国寿进军地产并非个例,其他险资也在积极“囤粮”。2009年4月份,中国太平洋保险以近22亿元的价格收购了位于北京金融街的丰盛大厦(即北丰C2大厦);5月,中国人保与金融街签下100亿元的地产合作项目;8月和9月,中国平安借平安信托连续与金地集团、绿城集团签订合作协议,将用400亿元投资地产;12月,生命人寿与佳兆业集团及旗下公司签订协议,以租赁、抵押融资等方式进行地产投资合作。

  今年2月1日,上海外滩地王的竞价名单中第一次出现了两家险资公司直接参与土地竞标,在中华企业联合体中,除了开发主体中华企业地产有限公司占据35%股份之外,另外两家出资方分别是太平洋人寿占35%,以及泰康人寿占30%。尽管最终没有竞投成功,但可以看到险资已经在加快布局地产业。

  总的来说,为缓解越来越大的险资经营压力、降低险资投资风险以及提高险资经营收益,不断拓宽保险投资渠道将是行业大趋势,而逐步放宽险资投资不动产的限制正是一个现实的选择。

  可以预期的是,险资追求高收益将会催生投资商业地产乃至不动产的多种投资方式。例如即将在京沪试点的房地产信托基金(REITs),虽然较之直接投资存在资金占用较多、回报有限等劣势,但仍不失保险资金探索投资不动产的一条新路径。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新疆保险网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仅供读者参考,产生风险自担,并请自行承担全部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