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健民:着眼社会稳定大局 助力新疆长治久安

时间:2014/11/20     来源:中国保险报·中保网     作者:郭涛

  张春辉:新疆是一个多民族聚集区域,全区共有包括维吾尔、哈萨克等在内的47个民族,特别是在南疆四地州,少数民族人口更是占到当地人口的90%以上。在这样的背景下,新疆保监局在推动少数民族地区保险市场的发展上做了哪些有益尝试?

  朱健民: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指出,民族团结是各族人民的生命线,新疆的问题最长远的还是民族团结问题。因此,推动少数民族地区保险行业的发展,对于促进民族团结、各民族共同繁荣有着积极而深远的影响。

  一直以来,新疆保监局把推动少数民族保险业务发展作为维护新疆安定团结的重要抓手,从营造良好保险氛围、因地制宜创新发展模式、打造高素质专业队伍、构建保障全面的服务领域等环节入手,科学引导少数民族保险市场的良性发展。

  新疆共有包括维吾尔、哈萨克等在内的47个民族,辖内有伊斯兰教、佛教、基督教、天主教等主要宗教。作为多民族多宗教信仰的区域,浓郁的民族风俗习惯和虔诚的宗教信仰深刻影响群众的生活。不同的信仰和习俗,致使少数民族群众形成了特有的生活习惯,这些叠加的因素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对保险的认知。就拿信众人数最多的伊斯兰教来说,教义主张应当通过“正当劳动”取得经济收入,部分群众对通过保险等金融产品取得的收益缺乏认知,认为是“不义之财”,取得之后甚至会转手送人。文化背景的差异影响了现代保险观念的传播与推广。

  如何让现代保险服务业的丰硕成果惠及更广大的少数民族群众,实现跨文化的传播与共享?一是引导示范,提升保险意识。从政府层面,我们积极争取自治区党政领导与相关部门的支持,宣传保险业的重要作用与地位,找准服务新疆经济社会发展的着眼点和着力点,主动与相关部门加强沟通协调,共同推动少数民族地区保险市场的发展;从行业层面,强调开发少数民族地区保险的重要意义,根据当地的文化及宗教特点,鼓励公司积极探索具有民族特色的服务领域,有针对性地为客户提供个性化的保险服务;从消费者层面,发挥新闻媒体的正面宣传和引导作用,对接消费者的接受心理与特点,采用通俗易懂极具创新性的方式方法,拉近与少数民族消费者的心理距离,让一部分有威信、有能力的少数民族群众先“保”起来,先“保”带动后“保”,从而激发当地群众的投保热情。

  二是因地制宜,创新发展模式。针对特殊的地理、风俗、经济特点,采取了细分市场,开展不同模式的试点工作,逐步形成“中心城市、城乡结合部、农牧区、少数民族聚居区”四种不同的经营模式。在乌鲁木齐、克拉玛依等经济较发达的中心城市,少数民族群众收入水平较高,保险意识相对强,保险需求旺盛,因此积极采取各类保险产品齐头并进,队伍全面铺开的推进模式;针对广大县域乡村,实行城乡结合的发展模式。立足县城,面向农村,引入城市销售模式,将城市中销售较好的产品和带入农村;在广大的农牧区,积极开发适合当地农牧民所亟须的养老、医疗等产品,着力解决因病返贫、因病致贫的问题;在少数民族较为聚集的南疆地区,因受宗教及传统观念的影响,当地市场的开拓难度也最大,主要以宣传推广营造良好氛围为主,重在建立专业的营销队伍,打好进一步发展的基础。

  三是牢筑根基,增强发展动力。为提高少数民族保险市场永续的发展能力,我们启动了“人才战略工程”。积极探索培育少数民族高级人才的长效机制。首先是要打造高素质专业队伍。通过加大少数民族高管培训力度,优化高管的知识结构;开设少数民族讲师培训班,强化少数民族师资队伍力量;创新少数民族从业人员资格考试,提升少数民族保险销售从业人员持证水平。其次是推动保险术语民语翻译,建立双语单证体系。近年来编撰完成了《维吾尔语保险术语》,规范翻译了11个大类1164条保险术语,极大缓解了横亘的语言沟通障碍。再次是合理布局,完善保险网络。出台具体措施支持和鼓励条件成熟的保险机构,在少数民族聚居地区设立分支机构,为广大少数民族提供面对面的优质保险服务。

  接下来,我们还将采用从产品创新、服务提升等方面下功夫,大力推进保险条款的通俗化和服务标准化,不断创新开发符合各族群众所需的个性化、定制化的产品和服务;同时,提高消费者的权益保护能力,在不断提高少数民族保险保障功能的基础上,守住风险底线,为提高新疆各族人民生活水平与构建和谐社会做出自己的贡献。

  

上一页  [1] [2] [3] [4] [5] 

【新疆保险网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仅供读者参考,产生风险自担,并请自行承担全部责任。